目錄:
- 報考動機
- 準備過程
- 對我的幫助
- 付出的成本
- 總結
CFA 大解密(上)跟大家介紹 CFA 的歷史、地位、內容、就業及薪資數據、用途等。本篇文章則要從我的角度出發,帶大家了解 CFA 容不容易取得、取得動機為何、有什麼幫助、以及優缺點在哪,提供對 CFA 有興趣、甚至已經在準備的朋友參考。
報考動機
我的本科為工業工程,雖然在學校有輔修本校的計財系,但畢業時,對金融世界的概念仍侷限於片面的網路搜尋。於是對金融投資有興趣且從小嚮往成為金融怪傑的我,經朋友介紹得知了 CFA Program,但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,直到確定要往金融業發展。
如同大部分台灣男性朋友,畢業後當兵時,才真正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涯發展。雖然分別有機會唸清大工工、清大管科研究所,但深思熟慮後,決定與其領著社會上覺得很多的錢,做自己不想做的事,倒不如做一開始很辛苦,但自己想做的事,還有更多的是我知道我當時讀台灣的碩士可能會讓自己太安逸。
決定進入金融業後,我當時有兩個決定。第一,直接找金融業工作,我當時已經決定進入投資產業,入門的工作如投信、投顧分析師、或甚至助理分析師等;第二,出國念金融碩士當跳板再找工作。
一開始我是先將出國讀金融碩士當作目標,但查資料後發現,許多基金經理人(我當時的目標職業)持有 CFA,而且它又是國際認證的投資產業證照,可以幫助到我未來的發展。所以不論是直接工作或念碩士,我認為都可以用 CFA 當個敲門磚,畢竟考上 CFA L1 可以展現我對這個產業的熱情及基礎知識,便把頭洗了下去。
準備過程
Level 1
決定參加 CFA 考試後,先上網查查資料,發現要過 3 關及 4 年相關工作經驗才能拿到證照,換句話說,多讀 2 年書會讓拿照時間往後延。於是想法就偏向早點開始工作、弱化念碩士的想法,並認為把唸 CFA Program 當成念碩士,如果能邊唸書邊累積工作經驗,那就能最大化時間的利用率。
於是想說先考過 L1,並把它拿來當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。但留給我的時間不多,加上我當時為了出國念碩士已經提早報名托福考試,不考白不考,就在 4 個月的時間內同時準備托福及 CFA L1。
但 10 個科目準備起來真的太吃力,剛好我補托福的補習班有開 CFA 課程,便決定「用金錢換取時間」。利用補習班幫我整理好的資料及考點,省下我大量的時間,而補習費印象中要 3 萬新台幣左右。
果不其然同時準備兩個科目,加上我的英文底子差,雖然我當時是全職考生,但托福沒能考到申請名校的門檻,所以果斷放棄出國唸書這個選項。剩下 1 個月全力備戰 2018/6 的 CFA L1,最終也順利通過了 L1,開始申請工作。
在清大工工學士學位 + CFA L1 的加持下,我丟了大概 50 間公司、100 個缺,其中大部分是金融研究員的職位,少部分是交易員,大概有 10% 的面試機會。而在沒什麼 offer 選擇的情況下,很幸運地進入了一間本土券商自營部擔任交易員。
之後問了才知道,能進去的原因跟 CFA L1 沒有太大的關係,主要是當時的組織規劃以及主管剛好喜歡我的個人特質,只能說剛好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而公司普遍對 CFA 的氣氛是「哇!考 CFA 好認真呢!但跟工作內容沒關係唷!記得好好幫公司賺錢!」(說好的網路上流傳的 CFA 公司福利呢?)
Level 2
原本我認為自營部交易員可以拿公司的錢做交易,這個跟我當初設定的目標職業基金經理人差不多,但其實各方面都差蠻多的(有機會可以額外出一篇文章介紹自營部交易員的工作)。所以還是決定照原本的職業規劃,把 CFA L3 都考完、成為 CFA 持狀人。
嘗過 L1 的甜頭,L2 也決定補習省時間,並早早在 9 個月前就開始準備,但與準備 L1 不同的是,邊工作邊唸書沒有想像中容易。一開始上班戰戰兢兢,每天自主加班就為了補足交易知識,深怕在這個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交易室犯錯,所以只有假日有時間可以唸書。而假日其中一天要上一整天的課,從此開始過著沒有假日的社畜人生。
不過幸好,當熟悉工作內容以及交易策略大致自動化後,上班時間開始變得游刃有餘,便開始忙裡偷時間讀書。剛好我們主管也鼓勵同仁學習、增進投資技術,所以市場沒有太多波動的時候(而且績效不錯的時候)就是我的 CFA 時光,這時候就蠻慶幸我的工作是交易員。
但時間充裕了之後,心態開始放鬆,搞到最後一個月必須跟以前期末考前一樣把自己榨乾,也跟公司請了幾天假溫書,最後低空飛過 2019/6 的 L2。因為把自己榨乾的過程太累,默默發誓考 L3 的時候要好好做時間管理。
補充:L1, L2, L3 通過的標準為「成績最好的前 1% 學生分數的 70%」,只要高於這個標準就會 Pass,不論通過的分數高低,只要通過就都是通過,所以低空飛過的當下其實比滿分通過還要開心!
Level 3
L2 過關就沒理由不把 L3 搞到手,所以理所當然繼續報名補習班,有人會覺得報名補習班而考過 CFA 的人不是靠自己的實力。但對我而言,既然目標是通過 CFA 考試,那就得挑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通過,而我認為補習班是最有效率的方式,單純就是花錢換時間,我反而覺得這樣才是比較聰明的做法,但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。
同樣的準備模式已經經過 L2 的洗禮,L3 我更早開始準備,準備的過程也更嚴謹,一開始非常的順利,直到我覺得太順利而鬆懈。時間太多對我來說不一定是好事,準備 L2 和 L3 都碰到一樣的問題。
但就在我陷入鬆懈的狀態時,Covid-19 爆發,因為疫情緣故, 2020 年考試日期延後,過去考試都在每年的 6 月舉辦(L1 每年 12 月多考一次)。但當時也沒有明確決定改為何時,遙遙無期的考試日期使我開啟隨便念念模式。
直到 7 月時,協會確定考試延到 12 月,我才逼自己開啟認真念念模式。但 9 月時,有份加密貨幣交易員的工作機會找上門,所以便開始邊工作、邊準備考試順便還要準備面試的過程。很順利的最後決定進入區塊鏈產業,於是跟公司提離職、新工作上工日壓在 CFA L3 考試隔一天,獲得了約 1 個月的空擋。
而這次問老闆為什麼會找我進公司,他的回答裡有明確提到因為我有交易背景又有 CFA,所以認為我還蠻特別的。所以冥冥之中被 CFA 推了一把,雖然乍看之下因為 CFA 找到工作的機率是 50%,有跟沒有一樣,但有點像是信者恆信的感覺,就看我們要不要相信 CFA 了!
考完試後,我的考試人生就這樣告一段落,心中無比輕鬆(如果考過的話啦)。但我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,吃個晚餐睡個覺隔天就去新公司報到,最慘的是 L3 考試當天其實是我的生日,完全沒有時間跟心情過。
最後 L3 不小心被我高分飛過,3 個 level 前前後後總共花了 1500 小時以上。雖然我認為金融本科加上英文底子很好的人不需要準備這麼久,但對大部分人而言,為了要一次通過、不浪費時間金錢的話,還是建議準備久一點會比較保險。
對我的幫助
非金融本科的我藉由 CFA Program 了解金融系統、市場,雖然不一定比得上大學 4 年扎實的課程,但就國際化和效率而言是個很好的選擇。此外,也學到比大學更深度的投資架構、概念,這部分除了應用在工作上,更幫助我個人的投資理財。
工作機會上,如同前上一段提到,有機會成為敲門磚,也確實有幫助到我。而 CFA 也讓我在 LinkedIn 上多了很多連結,不論是獵頭、同業、甚至學生,有的提供機會、有的來詢問問題,都與 CFA 有關,人脈部分也開啟了另一個機會。
除了對方來接觸外,有 CFA 去聯繫另一個 CFA 會多一份親切感。舉例而言,在幣圈看到同樣有 CFA 的朋友,馬上就能用 CFA fam(CFA 家人)互相稱呼。此外,在傳統金融領域也很好可以拓展人際關係,CFA 台灣協會常舉辦各式活動(疫情後比較少)。活動場合會有許多前輩甚至主管,都是很好互相拓展人脈的管道。
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好處是名片上、社交媒體名稱旁都可以放上 CFA,例如「James Zhou, CFA」。通常知道的人會覺得很厲害,這對自我品牌或業務職位的人有很大的加分。如果不認識你的話,可能會先認識 CFA,有點狐假虎威的樣子,之後在靠自己的實力說服對方。
還有比較實際的應用,多數國際金融重鎮會提供 CFA 持狀人工作簽證、或其他優惠吸引人才,例如新加坡將 CFA 持狀人視為專業人才,容易申請到工作簽證;中國則可以在北京、上海等地辦理戶籍;歐、美比較少聽到對 CFA 專門的政策,看起來是比較靠實力。總之讓我多少與國際稍微接軌。
付出的成本
金錢
CFA 考試註冊費 $450,L1 報名費 $1000,L2 早鳥報名費 $700,L3 早鳥報名費 $700,總共約新台幣 85,500 補習費 3 個 level 總共新台幣 9 萬多,加上每年繳一次 $355,我成為 CFA 持狀人、拿到這個 Title 花了快新台幣 20 萬。
時間
L1 我花費時間比較少,畢竟內容較簡單,大約 300 至 400 小時,大概是平均每天花 3 小時的概念。L2 和 L3 花的時間比較多,大概 600 小時左右,但因為準備時間比較長,所以平均每天也花差不多 3 小時。
但偶爾公司事情比較多,或者是有急事、想耍廢,都會壓縮到平日唸書時間,所以基本上假日兩天都會拿來補足平日缺少的讀書時間,而補習班上課時間也都在假日。說誇張一點,我在考完 L3 之前整整兩年多,不知道出社會工作之後假日是什麼感覺,尤其是當同屆很多人在唸研究所,有空揪團出去玩的時候,當下心裡無比羨慕。
總結
雖然花了一筆錢和一堆時間,但也因為這個決定讓我成為現在的我,而我喜歡現在的我,所以我不後悔踏上 CFA 考證之路。但適合我不代表適合你,就算是有相同背景跟未來目標,我們也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,最好還是多參考各種資料再做決定。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,而不是因為考 CFA 好像有很多好處,牙一咬撐過就好了。
我建議長期想從事投資業、且本身比較沒有相關背景及人脈的人可以考慮 CFA,而本身就已經是常人眼中人生勝利組的人其實不需要 CFA,或是機會成本太大的人也不推薦準備 CFA,畢竟準備時間拿來專精另一項專業,也是很有機會可以成為該項目的專業人士,一切都是選擇問題,沒有絕對。
藉由這篇文章回顧之前準備 CFA 的時光、以及 CFA 在我的求職路上扮演什麼角色,希望提供想考 CFA 的人一個方向,有問題都歡迎與我聯絡。
——————–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或想支持我的話歡迎追蹤我的其他平台!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ameszeeinvestment/
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jameszeeinvestment/
Twitter:https://twitter.com/jameszhou
謝謝你們!你們的關注是我持續產出的動力!
